还是同学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 ,他的书了 。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杨成志 、黄晓阳、老米、王永杰 、王彦彦、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 ,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私募基金的运作与发展以宁波为例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主线 ,即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重点研究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收益与风险(重点研究私募基金的现状 、典型投资项目)→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重点研究高新技术投资项目、资本市场的运作、欺诈行为的防范)→私募基金的退出(重点研究私募基金在产权交易中心的退出),作者田剑英通过规范研究、经验研究 、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归纳和演绎 、计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和研究,提出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思路与发展对策。,内容也很丰富 。 ,一本书多读几次,。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 。非常好。私募基金的运作与发展以宁波为例,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 ,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 。,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 ,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 ,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 ,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 ,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 。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 ,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 ,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 ,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 ,向美学丛林的深
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能够给投资者们带来十分的丰厚的收益,并且在很多的流程上都大大的简化了,让投资者们投资不会有负担 ,所以现在才受到了如此多的人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参加私募股权基金的考试,想要跨入这一行进行深入的发展,确实来说 ,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这一行是相当的不错的,不论是工作也好还是投资也好,相信都不会让人失望。投资从业者需要懂大量投资理财观念 ,学者可以从《认识金融:货币 、资本和投资》等等相关金融类书籍中对金融领域的基本常识和要点做了简明实用的勾勒,通过讲故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解释了何为金融,以及金钱、资本、金融机构和公司上市等重要概念和活动 。
私募股权投资(pe)是指通过私募基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pe会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 ,即通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 、兼并与收购(ma)或管理层回购(mbo)等方式退出获利。简单的讲,pe投资就是pe投资者寻找优秀的高成长性的未上市公司,注资其中 ,获得其一定比例的股份,推动公司发展、上市,此后通过转让股权获利。
如何才能进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pe) ,大概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现在你应该庆幸,因为中央还没有立法,立法以后才会设立门槛 ,那么至少要大学毕业 。因为pe会涉及到并购,市盈率,分析之类 ,建议可以看一下相关从业书籍,考一下证券从业类的考试。投资还是要到一些正规的平台,例如腾讯众创空间
前四大审计经理,前pe投资总监 ,现风控总。
先说明,我所在公司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分为投股票的证券类基金、投未上市公司股权的股权类基金以及其他类基金。
我们是第二类。
由于投资总监和风控总监我都做过 ,所以两个岗位我都来回答一下 。
一 、人员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中,核心的部门为投资部与风控部。
投资部与风控部同事一般是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有句话叫:“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在个人心智、社会经验和商业直觉商尚浅进入这个行当,注定会非常辛苦。”
投资与风控对于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毕业之初就进入的话 ,有点像在沙漠中建高楼,基础不牢固 。
投资部倾向招收有行业经验的人。
现在中国pe机构很多,各有各的打法。有的靠过往业绩 ,有的靠政府背景,有的靠流水线 。
但有行业经验有行业人脉的人员,更能挖掘出行业潜在的机会。
风控部倾向招有法律和财务背景的人。
我个人喜欢招有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师事务所经验的同事,接触的项目多 ,涉猎面较广,更合适基金风控部工作。
纯公司法务和财务,或券商投行法务的话 ,工作涉猎还是较窄 。
当然,也不是说刚毕业的童鞋就不要,但一般门槛设计得非常高。
像我司 ,一般是国内前十前二十硕士生。本科也看得很重 。
如果你想进入pe,对于非财务金融专业的童鞋,建议先在本科毕业后前三年内考过cpa。
资料方面不需要花啥钱 ,建议直接薅一级pe投资机构补贴的免费羊毛。
比如这个通关全家桶,有各科的框架图和重难点知识 。创始人李斯克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cpa 六科知识框架 1500 套真题 会财审提分直播课
一键领取

二、投资总监上班的一天在干什么?
1、投决材料准备
就手上几个正在推进的项目,跟进下团队同事的立项内审或投决材料进展。
看下能否按期完成并上会 。
有阻碍的地方 ,如果团队搞不定,自己出马与内部风控部或外部专业人士沟通,或者多方电话会议沟通解决。
2 、寻找项目
打打电话,聊聊天。
与同行及各种中介(比如券商、财务顾问等)联系 ,看下有没有什么项目推荐 。
或者是在公司接待来访的客户。
或者出差考察项目。
3、上会汇报项目
如果当天有立项会 、内审会或投决会等,上会汇报,回答各委员会的疑问。
如有大缺漏 ,继续补充尽调吧 。
4、项目落实划款
与各方沟通协议,完成协议的签署,其后走协议用印流程 ,走资金划款流程等。
三、风控总监上班的一天在干什么?
1 、参与考察项目
风控部门是参与项目组的现场尽调的;
有些私募基金是有投成奖,
就是一个项目一投出去,
投资金额的某个比例 ,就是投成奖,
在扣除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就会分配给项目组成员。
所以项目组成员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 ,
倾向于隐瞒一些标的公司的不良情况 。
而风控部门的作用,
就是在未过投决会之前,
站在项目组的对立面,
去针对项目的交易方案、业务、法律及财务等四个方面 ,
提出自己专业的意见或建议。
所以,如果风控部只基于项目组提供的书面材料来出具自己的风控报告,
是很容易有很多遗漏的。
所以风控部要参与项目的现场考察 ,
去访谈企业高管 、各部门负责人、各一线员工,
去访谈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 、行业专家;
去搜集行业数据、监管政策,
去查阅财务报告后面的会计凭证、交易合同、银行流水 ,
再得出自己的专业结论 。
举个例子,
今年七月份有个新能源项目,
项目组在立项报告中写到:“标的公司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是1000亿 ,利润100亿 ”
后来我参与了现场访谈,
实控人当场拍着胸脯说:”我们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是20个亿,利润是2个亿 ,
全年营业收入预测是50亿,利润7个亿;
明年,营业收入预测是100亿,利润15个亿;
后年 ,营业收入预计是200亿,利润30亿;
大后年,营业收入是500亿 ,利润是50亿;
再一年,营业收入是1000亿,利润是100亿;”
再后面 ,我们访谈核心骨干技术副总裁,
我们又问他,你觉得公司今年的收入预计是多少 ,25年预计是多少。
技术副总裁说:“今年应该可以到50亿收入,利润五六个亿没问题 ”
“25年的话,200到300亿应该有机会实现”
我们继续问:“某某总(实控人)说25年要实现1000亿收入哦 ,有可能吗”。
技术副总裁直接说:“某某总步子迈得太大了,这个目标很难 。 ”
你们看,如果我们没有参与现场访谈,项目组材料中的25年1000亿收入 ,
我们风控部怎么写意见去反驳他们呢?
我们可能得另外找行业专家,
但这也不够直接。
现在好了,公司内部自己的高管都觉得难度很大了。
我们可以放心地在风控报告中建议项目组考虑营收和利润预测的可实现性 ,
建议不要这么乐观,建议再次谈判,降低估值 。
2 、内部审核会
公司内部就投资事项有一立项会、内审会、投决会等等。
我们在风控报告的基础上 ,会在会议上结合项目组的回复,
更进一步地提出风控口头意见。
由项目组来进一步回复。
然后立项委 、内审委及投决委们,
分别在不同的会议上作出表决 。
几个有趣的经历或故事:
做尽职调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500多个赞)
你的财务工作生涯中 ,背过最大的锅/挖过最大的坑是什么样的?(1000多个赞)
你在审计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经历或故事?
学审计的人有多可怕?(1400多个赞)
从事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觉得惊心动魄/压力山大的故事?
盗道导:《数字的游戏》-序
盗道导:四大实习生的第一个故事-拟ipo公司的猫腻
盗道导:四大实习生的第二个故事-存货盘点的发现
盗道导:四大实习生的第二个故事-存货盘点的发现
盗道导:四大实习生的第三个故事-led行业的补贴艺术
盗道导:四大主管的第一个故事-我背过的一口大锅
盗道导:四大经理的第一个故事-被审单位财务经理自杀了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国。1976年,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三名投资银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kkr ,专门从事并购业务,这是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庞大,投资领域广泛 ,资金来源广泛,参与机构多样化。西方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占其gdp份额已达到4%至5%。迄今,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黑石、kkr、凯雷 、贝恩、阿波罗、德州太平洋 、高盛、美林等机构是其中的佼佼者 。
2006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2150亿美元,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投资额达到了738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 ,单笔超过1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交易达到9个。
中国私募发展历史
1984-1990年:混沌时代
在每个资本大幕开启的时候,都是少数精英和投机客的保险柜,这个多数人不熟悉或者不看好的领域 ,注定将迎来历史上最原始也是最猛烈的爆炒……
1990-1995年:疯狂时代
一切资本力量开始悄然酝酿,很多人都在翘首以待,这场万众瞩目的好戏谁将是主角?
1995-1999年:巨鳄时代
“327”国债风波成为券商整合大幕拉开前的序曲 ,以君安为主的券商纷纷崛起,涌金系、德隆系等资本大鳄先后诞生,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这个时代里格外刺目 。
1999-2001年:黑金时代
一切故事皆从1999年的“5·19”行情展开。 “无庄不欢,无股不庄” ,是这个时代最逼真的写照。
2001-2005年:价值时代
熊市的漫长教人冷静,价值投资风潮应运而生,无声无息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主角 。
2006-2008年:理性时代
公募系基金经理形成一支骤然崛起的力量。这批“公募叛逃者 ”以理性的力量强势搅动江湖。
2009年:非言时代
市场的正常化 ,让私募在悄然之间进入到一个 “诸子百家”的新时代。这个舞台,每一家都有可能跳上来表演一把 。而此时,私募为自己所选择的发展路径 ,似乎也决定着他们之后的道路可以行进多远
2010年:行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目前,市场上正在运行的阳光私募累计已达500多只。各方投资明星纷纷加盟,私募业内明星璀璨 ,并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品牌。国内私募基金规模一般在3000万至20多亿,预计私募的总规模已超过500亿,总规模虽然还有限 ,但成长速度惊人 。此外,私募在投研团队 、绝对收益理念、营销方面,都较早几年有了很大变化。而政策的支持,也在逐步提高阳光私募的社会地位。
截至2010年12月31号 ,全国从事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共有377家,管理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数量为1234个,其中 ,开放式产品为810个,结构化产品为424个,总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 ,从发展规模来看,自2007年开始,开放式证券私募投资基金在开始迅速发行的步伐 ,到近两年更呈加速之势 。
从私募基金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其中 ,深 、广和上海均以32.02%占据首位,在投资收益方面2008年—2010年,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好于同期的公募基金,具体来看 ,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跌幅65.95%,同期公募基金全年亏损50.63%,私募基金则亏损32.86% ,亏损幅度较公募基金明显收窄。2009年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6.71%,同期,公募基金全年盈利50.41% ,私募基金则达到54.92%,再度小胜公募基金。
终于,有人带我们走进私募这神秘世界中了 。这本书写的很好 ,但却没有已经被那些商业类书籍用到极致的通用术语。贾森·凯利在书中阐述了很多邮储而又有用的信息。每个人都应该看看,去了解下这个在新闻媒体上常常露脸但却很少被详细阐释的行业 。只要静下心来读,你会发现这种厚厚的书还是很好读的。书中讲了很多大资本家的故事。这是一本少有的 ,能够提供如此多的信息,又趣味横生的书。它描述了巨头公司的沉浮,每个任务错综复杂的真实性格,这本书告诉我们 ,所有行业中优秀的企业都具备一种特质有好的管理 。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东西需要长时间去思考。 推荐序很给力,认识私募的非常好的书籍! 封面很震撼,高端! 国内私募行业必读图书! 《私募帝国:全球pe巨头统治世界的真相》内容简介:希尔顿(hilton)、汉堡王(burger king)、玩具翻斗乐(toys r us) 、唐恩都乐餐厅(dunkin#039; donuts)、j. crew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有何共同特点?他们均由私募股权资本所拥有、控制并运营。最近20年来,私募股权行业野蛮生长 ,部分基金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长为资本巨鳄 。
如果从金融角度来观察美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历史 ,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有目共睹,同企业一起成长已成为新一代私募股权基金的经营理念。如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展一个生机勃勃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应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本书作者贾森·凯利深入金融市场一线与全球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家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 、投资经验和对未来的思考,对于当前正处于调整期的中国私募股权行业来说 ,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巴曙松
在《私募帝国》一书中,贾森·凯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内部观察当今私募股权行业的视角。他异常成功地描写了大型私募股权基金司的精彩历史和当前运营策略。史蒂文 n. 卡普兰(steven n.kaplan)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
希尔顿(hilton)、汉堡王(burger king)、玩具翻斗乐 、唐恩都乐餐厅(dunkin#039; donuts)、j. crew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有何共同特点?他们均由私募股权资本所拥有、控制并运营 。最近20年来,私募股权行业野蛮生长 ,部分基金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长为资本巨鳄。
这几年在中国金融圈 ,私募股权pe成了一个热词。据说在北京金融街那里,由于私募股权的话题实在太热门,就连咖啡厅里服务员都耳濡目染 ,略知一二 。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私募市场,成立私募股权公司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又有多少人知道私募股权发展的来龙去脉 ,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给资本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不妨把目光投向全球股权私募行业的王者——黑石集团。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跟华尔街动则百年 历史 的老牌金融机构相比,实在是太年轻 ,但是经过三十年多的起起落落,如今的黑石已经成长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在私募行业呼风唤雨,让无数同行羡慕嫉妒恨。
黑石集团在中国头一回打响名声应该是在2007年6月 ,当时黑石即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 ,一口气拿出30亿美元买了它10%的股份,到了第二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黑石股价不断下跌 ,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都被套的死死的,大家这时候才意识到,黑石上市的时机选的真好啊 ,正好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原始股东都实现了高位套现。
当然这只是黑石三十多年历程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而已,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而身处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肯定少不了一翻血雨腥风,黑石集团是如何达到如今的地位?
如今,广义的私募股权已经发展到包含从企业的种子期到企业ipo各阶段的投资 ,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蛛丝马迹 。黑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比如:
第一,黑石集团连年高收益的秘诀在哪里?
第二 ,私募股权公司为什么能挑战传统华尔街的巨头并获得丰厚利润?
第三,私募股权公司究竟是在掠夺资金还是在创造价值?
01 企业买卖盛行,杠杆收购成为新金矿
私募股权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说起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巨无霸企业,他们帐上又大量现金 ,闲钱很多,于是纷纷着手发展副业,但到了六十年代潮流变了 ,投资者不再喜欢业务繁多 、大杂烩似的企业集团,他们只能又调整结构,保留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分拆出去卖掉。
买家也有不少 ,其中有正经做实业的公司,也有的是做专门并购的控股公司,比如1976年成立的kkr ,kkr在美国金融圈第一次展露头脚是1978年,当时以3.8亿美元收购了做工业抽水机的乌达耶公司,仅仅十年后 ,又以313亿美元收购了烟草食品巨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在收购乌达耶公司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过ç的名字,但就这么一个年轻的小公司 ,居然一举买下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购资金大部分都是借款 ,而且不需要自身提供任何担保,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少见 。
那银行为什么愿意借钱给这些小公司去收购别人呢?
一个原因是有些买家虽然没有钱但是特别擅长管理,如果成功收购,他们就能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创造更多的利润,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公司虽然表现不好,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 ,等总体经济形式变好,公司价值也会提高,所以对银行来说并不是赔本买卖。
当然买家也有还不起钱的时候 ,遇到这种时候,他们就要把收购的公司抵押给银行,这种收购方式称为杠杆收购 ,说白了就是借钱收购公司,然后把公司作为抵押,再利用公司创造的的现金流来还本付息 ,听起来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意味。
kkr能轻易融到巨额资金,这要感谢七十年代后期德崇证券发行的垃圾证券,也就是由信用等级很低的小公司发行的证券,大多数投资者压根瞧不上不愿意买 ,实际上所谓的垃圾证券早就存在,不过德崇证券却发现垃圾债券同样能带来高收益,还把它发扬光大 ,最终变成了一种主流的融资方式 。正因为如此,kkr这样的小公司才能发行债券融资,收购一个规模大自己几倍的企业实现蛇吞象。
金融圈的人多精明啊 ,在研究明白了乌达耶收购案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这个杠杆收购简直是一个大金矿,于是效仿kkr的小公司如雨后春笋的冒出来 ,各大银行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并购团队,就这样美国金融市场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杠杆收购热潮。
02 从雷曼公司出走创立黑石
如果说乌达耶收购案让华尔街意识到了杠杆收购的巨大前景,那么四年后的另一起收购案则有利的证明了杠杆收购是多么的有利可图 。
1982年 ,一家叫韦斯雷的公司用8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并不被看好的吉布森贺卡公司,这笔收购资金里,韦斯雷公司自己只出了100万美元,在收购完成短短16个月之后 ,韦斯雷公司就卖掉贺卡公司的不动产,并把它运作上市,市值高达2.9亿美元。算一下 ,假如8000万美元全部是有韦斯雷公司自己出的话,这笔投资收益率是2.5倍,但是由于收购的时候用了80倍杠杆 ,所以实际收益率高达200倍。
这样惊人的战绩,让老牌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公司里的两个人坐不住了,一个是史蒂夫·施瓦茨曼 ,韦斯雷公司收购贺卡公司的时候,他是亲眼见证了这笔杠杆收购 。另一个是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彼得森,他之前担任过美国的商务部长 ,彼得森接手雷曼兄弟之后,公司的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直在想办法让它重振往日雄风,庞大的杠杆收购市场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打算重新开展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
什么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跟我们平时知道的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是一边吸收存款,一边发放贷款 ,赚的是中间利息差。
而投资银行则主要给公司提供融资收购等等服务,赚的是佣金,有时自己也会做一些证券投资 ,由于有自营的投资业务,再加上帮公司卖股权卖债券,卖不完的部分要自己消化 ,所以投资银行必须有充足的后备资金。
但是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不好,彼得森开会说出做投资银行业务的想法 ,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一致反对,做杠杆收购的咨询顾问服务是可以,可是要成立自己的杠杆收购团队,没门!
彼得森一腔热情被泼冷水特别失望 ,毕竟那么多竞争对手,包括高盛、美林都加入了杠杆收购大潮,偏偏雷曼兄弟公司怕这怕那 ,那么好挣的钱送上门都不要 。1983年彼得森主动退让,辞去了董事长的职位。施瓦茨曼也紧随脚步,从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出走。这下没有了束缚的两个人终于有机会尝试一把杠杆收购 。
1985年 ,59岁的彼得森和38岁的施瓦茨曼联手创立公司,专做杠杆收购,公司取名黑石 ,结合了两位创始人的姓氏,施瓦茨曼在德语是黑的意思,彼得森在希腊语里代表石头。
公司是有了 ,这对搭档却出师不顺。也难怪,当时像kkr这样的杠杆收购公司已经名声响当当,黑石谁听说过啊,虽然彼得森在华尔街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 ,但是杠杆收购毕竟是半路出家,之前没有任何投资记录和 历史 业绩,大部分投资者都不放心把钱交给黑石 ,那么他们要如何扭转局面呢?
03 突破重重阻碍,拿下第一个大客户
黑石开业之初只有三个员工,彼得森、施瓦茨曼和一个秘书 ,公司不仅人少,启动资金也只有40万美元,根本不足以应对投资过程中亏损风险 ,所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不打算直接拿这笔钱做投资,而是想着用自己在并购方面的专业知识先赚一点咨询费 。当然了,做并购咨询服务只是权宜之计 ,他们更长远的目标是管理并购基金,这样一来,就算是小公司也可以接手大量的资金,假如能够管理一亿美元的基金 ,每年光是管理费就可拿到150万美元,要是投资做的好,还能收到20%的投资收益 ,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生意吗?
于是他们定下了一个巨大的目标,设立一个募资10亿美元的基金,要知道 ,当时的行业霸主kkr也只不过筹集到了不到二十亿美元,如果这个目标成功实现,黑石立马就能跃进收购届前三。
可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干。最初募资的时候,黑石四处碰壁,他们给七百多家企业高管写信自荐 ,却没有生意主动上门,他们亲自上门拜访投资人,却遭受冷遇和白眼 。
到1986年冬天,黑石手上管理的资金 ,只有从纽约人寿保险那里弄来的2500万美元,虽然屡屡失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没有放弃 ,抱着试试的态度,他们又约了英国保诚集团,为什么是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已经和kkr成功合作了好几次 ,关系很密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的投资总监和彼得森有交情 ,谈一谈说不定有机会。
让他们又惊又喜的是双方见面谈到还不到十分钟,保诚集团愿意放一亿美元到黑石集团账户,保诚虽然长期跟kkr合作 ,但是也想多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关系。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开心的合不拢嘴,他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客户 。
但保诚集团也不是那么放心把钱直接交给黑石,而是留了一手,在投资协议里加了不少附加条件 ,比如按照当时的行业惯例,红利应该是按照项目来分,比如说一亿美元里面的投资有一个三千万的项目赚了三百万 ,另一个七千万的项目亏了七百万,那即便有一个项目亏了,黑石还是能够分到三百万的20% ,也就是60万的红利,但是保诚集团专门改了规矩,说只有整个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高于9%黑石才可以抽取红利 ,这样一来黑石必须做出真正的业绩才能赚到钱。
所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凭借精准老道的投资眼光,屡投屡赚 ,积累了良好的业绩和口碑。与此同时保诚的入伙,也给黑石招来了更多的生意,如通用 汽车 公司,日本日新证券、三井信托等等都成了黑石的客户。从那以后的黑石总算时来运转 ,生意越做越大 。
04 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
让黑石蓬勃发展
在投资行业,要成功最关键是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少亏钱 ,二是多赚钱。前者需要严格的风控,后者则需要精准的眼光,黑石集团正是靠着双管齐下 ,不仅超越了kkr等前辈,也顶住了北极星集团等后来者的冲击,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
首先风险控制 ,这是投资第一要素 。
有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财富的积累是缓慢的 ,但是要亏得裤子也不剩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因为一个错误葬送一个公司。股神巴菲特也说了,投资有三个要义:不要亏损,不要亏损 ,不要亏损 。宁可错过,也不要犯错。
黑石采取的就是这种非常谨慎的投资态度,就从公司4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就可以知道。要知道当时彼得森和施瓦兹曼都身价上千万 ,对并购行业也十分看好,但是依然决定不冒风险,而是小小的投资一把 ,要是等到40万美元花完,黑石还不能自给自足,那意味着投资失败 。
事实证明这种对风险把控是明智的选择 ,也让黑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避开了好几个投资陷阱。
比如1987年秋天在募到了六亿美金之后,为了锁定资金把钱放进了股市,但是好景不长 ,到了10月第二周股市开始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也开始恶化,还有传言说利率上涨,所有这些都将拖累经济 ,打击杠杆收购行业。施瓦兹曼非常紧张,他果断在10月15号下达平仓指令,第二天黑石顺利抽出了所有资金 ,仅仅过了三天就爆发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当天美国股市暴跌23%,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次对黑石意义重大,假如当时没有及时平仓,那么新引进的投资者肯定纷纷要求撤资 ,这对刚刚成立两年的黑石将是灭顶之灾 。
在少亏钱的基础上,黑石还努力不赚钱,积极在全美国寻找投资机会 ,找啊找啊,终于在1988年做成了第一笔收购业务。
当时为了反击恶意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将出售包括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在内的资产,并用所得资金回购股票 ,经过评估黑石觉得尽管当时钢铁价格不断下跌,但是并不影响运输业务的利润,所以正是一个比较好的收购时点。
于是黑石的几个合伙人马上跟美国钢铁的高管见面洽谈 ,对于这次资产出售美国钢铁是心有顾虑,他们虽然是想卖掉大部分股权,减少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但又不想失去太多控制权,毕竟钢铁业务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还是要靠铁路和船运,为了安抚对方 ,黑石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些担忧,给美国钢铁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9年黑石集团与美国钢铁组建合资公司 ,接管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一开始合资公司情况并不好,估值也只有同行业公司的一半,而且6.7亿美元的交易资金里 ,黑石只出了2%,其余都是银行贷款,但是仅仅不到2年时间 ,合资公司就基本把债务还完并开始盈利 。
到2003年,黑石集团最终把合资公司的股权卖给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时候,收益超过25倍。
彼得森和施瓦兹曼的投资水平真实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所以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让黑石的生意蒸蒸日上 。不过 ,黑石不仅业务做得好,人缘也很棒。
05 实施分享网白菜的合作伙伴战略,与客户和合伙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和美国钢铁公司的这次合作给黑石集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这不仅是因为黑石把美国钢铁从恶意收购危机中解救出来,同样重要的是注重与被收购企业母公司的共同长期利益,要知道当时市场的很多收购者态度强硬 ,对收购的资产百般控制, 但是黑石却愿意在手握多数控股权的同时给美国钢铁同等的表决权,这种愿意分权的开放策略和友好态度,让他们赢得了源源不断的业务 ,更是让他们的业务能力节节攀升,在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强大。
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上钱多资产少 ,收购价格越来越高,再加上经济形势难以捉摸,过去那种靠把握买卖时机 、腾挪资产赚钱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 ,这种情况下收购者们不得不踏踏实实想办法改善企业经营来赚钱,而不是倒买倒卖、快速套利 。
在这种大环境下,黑石集团的优势更加凸显 ,利用分享网白菜的合作伙伴战略大大改善了被收购公司的运作效率,创造出投资收益,跟很多的大客户的合作包括时代华纳公司 ,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了在公司做大做强、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光靠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两人肯定不够,团队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公司要吸引人才一半要么给高薪要么给股份 ,但这会分散黑石的控制权,怎么办呢?
他们两人一商量, 创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合伙人制度
在吸引到顶尖的人才之后 ,黑石集团就会成立相应的子公司,并给对方较多的股份,这样一来既能留住人才 ,又能保证黑石本身的股权不变。靠这种模式,黑石从华尔街其他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部门挖来了不少人才 。
凭着跟客户 、和员工的分享网白菜的合作伙伴关系,黑石集团业务红火、人脉和谐 ,可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黑石也又投资失败的时候,又是如何应对呢?
06 顺应行业而变 ,黑石成为私募行业的
领头羊
1989年黑石集团接连经历了几次投资失败。
当时他们刚刚收购了两个公司,却不巧刚上经济形式恶化,其中一个公司甚至已经频临破产,他们既不能从公司盈利偿还贷款的利息 ,也不能从银行融到过桥贷款来暂时缓解危机,结果最后收回的资金还不到投入的六分之一。之后黑石又错误投资了股市,短短几个月 ,损失了十几个点 。
一年里投资连连受挫,再这样下去黑石恐怕要名声不保,于是公司建立了更完善的投资审查制度。还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任何人只要犯一次严重错误就必须出局,哪怕合伙人也不能幸免。
但这些失利也不能全怪项目负责人,毕竟到1990年代杠杆收购的狂潮已经逐渐退去 ,信贷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德崇证券掌控的垃圾证券也失去了市场,杠杆收购从野蛮生长走向了精细化运营 ,经过十几年的肆意发展,杠杆收购的名声并不好,为了改变形象收购者们给它安上了一个更好的名字——私募股权。
在那以前私募股权一直指的是对有潜力的年轻公司进行风险资本投资,由于它对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 ,还一度备受赞美,但是从那之后,私募股权基本成了杠杆收购的代名词 ,世界上的大型私募股权公司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杠杆收购者 。
就在杠杆收购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老搭档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也分道扬镳了。其实两人在合作之初就没有被看好,两人不管是年龄、性格还是行事风格都相差太远 ,到了九十年代,黑石集团已经成了气候,一直负责拉人脉和找项目的彼得森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负责项目执行的施瓦兹曼由于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血,自然就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施瓦兹曼的领导下,黑石先后完成了乐高玩具 ,杜莎夫人蜡像馆等一系列成功投资,奠定了在业界的统治定位 。
与此同时,随着公司元老们纷纷自立门户,新人才不断加入 ,黑石集团也开辟了新的投资业务,比如债务重组,房地产风险投资 ,另类资产管理等,幸运的是由于没有跟风做 科技 公司的风险投资,黑石不仅没有受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冲击 ,反而在市场衰退中捞到了不少兼并重组的机会,在撒拉尼斯等周期性的收购案中大赚一笔。
除了含义有所改变,经过21世纪的私募股权资金的来源也发生了变化 ,在机构投资者中,企业养老金和政府养老金的比例不断提高,给私募股权带来了大量稳定的长线资金 ,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集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看上私募股权的高收益,想从中分一杯羹,但问题是法律不允许公众直接进行这类投资 ,于是上市就成了私募股权公司们的新目标。
2007年6月低,黑石集团率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又一次巩固了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
到如今以杠杆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行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 ,它到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07 价值的创造者还是毁灭者,私募股权的功与过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私募股权只是一小批锐意创新的变革者,如今已经成了比肩高盛等传统华尔街巨头的庞然大物。
2008年金融危机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为了联手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甚至还和黑石集团 、及其他私募股权公司寻求资金帮助,可是对于私募股权公司的看法 ,人们褒贬不一,尽管他们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构公司业务的价值创造者,在大部分人心中 ,七八十年代留下的掠夺者的形象还是挥之不去。
很多人认为,私募股权在资本市场上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吞并目标,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的遣散员工、肢解公司,把优质资产出售后丢下负债累累的残骸 ,发了横财以后就扬长而去 。《门口野蛮人》讲的就是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的过程,把这种掠夺者的形象展露无疑。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已经为私募股权平了反 ,比如欧洲议会曾经为美国23年里4701家公司ipo进行研究,发现有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股票表现比其他公司更好 ,说明私募股权并不会掏空公司的价值,毕竟如果把收购过来的公司榨的连渣都不剩又怎么能转手卖掉赚钱呢?
除此之外私募股权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私募股权能够提供重要资金 ,帮助那些衰败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盘活资产,恢复生机做大做强 。 前面提到的乐高玩具、杜莎夫人蜡像馆都是在黑石的帮助下发展成国际性的大企业。
其次,私募股权在收购公司以后 ,为了甩掉巨大的债务负担,往往会对公司业务进行无情的审视,大刀阔斧的裁员重组,这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失业问题 ,却能让资金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大于弊。
最后私募股权在挑选收购目标的时候,往往会瞄准那些运营状况糟糕 ,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 这种策略主要是为了方便他们在收购之后轻易扭转公司状况,提升股价 , 这也为那些忽略资本市场的企业管理者们提个醒,增加危机感,迫使他们努力提升公司价值 ,对股东负责。
总而言之,透过黑石这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私募股权公司,我们会发现美国的私募股权行业是从疯狂走向冷静 ,从野蛮走向成熟,而在我国,私募股权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需要积极的约束和引导 , 基金管理者们应该发展出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哲学,注重收购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多元化的业务 ,监管部门也应该吸取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教训,进行严格监管,防止私募股权泛滥 ,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